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时讯 > 正文内容

考研过300分难吗(数一英一考研300分难吗)

admin2022-04-15 00:25:20考研时讯242




300万考生落榜,“考研太难了”!


3月11日,2022年考研国家线公布。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与2022年相比,A区学硕历史学、艺术学上涨15分,哲学、教育学、法学上涨14分,经济学、文学、管理学上涨12分,理学、工学、医学上涨10分。专硕除农学、军事、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三类专业之外,也全线上涨。



相关话题瞬间引爆热搜,讨论度爆棚。不少网友相互问候:今年,你“上岸”了吗?网友们也纷纷对“这届考研生究竟有多难”进行了调侃式吐槽。



国家线上涨,就是考研变难吗?按照国家线划线规则,在招生计划增加的情况下,今年国家线对应的考生名次,其实比去年国家线对应的考生名次低,而之所以国家线上涨,主要原因是考题难度更低或者考生的整体考试成绩有所提高。研考和高考一样,上线、入围复试,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在所有报考考生中的排名。



从研究生招生计划角度看,研考其实变得更简单,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2022年已经达到105.07万人,比2015年硕士生招生规模(57.06万人)增加了近一倍。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就是保持小幅增长,招生计划也会超过110万。如果是按扩大20%划定分数线,上线的学生将有132万。



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大量的学生不能“上岸”,因为202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算下来,就会有300多万“落榜”,对于这300多万“落榜生”来说,考研自然很难。



对此,有人认为,考研难是因为考研人数快速增加,可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跟不上报考人数的增加,造成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较低。于是,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考研需求,应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有很大的空间。



这是必须警惕的。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会让更多考研生“上岸”,可是,怎么保障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不考虑生源与培养质量保障的扩招,就是在给研究生教育“注水”,会导致研究生教育贬值,并助推学历高消费问题。



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已经超过百万时,还感慨考研难,真正的问题是,不应该有那么多学生报名参加考研。300万“落榜生”中的大多数,都不应该选择考研这条路,确切地说,他们中有相当部分,是被裹挟到考研之中。这不但让考研变得异常火爆,而且,也误导他们的学业发展,影响他们的求学与就业。



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一进大学,就被学校教育要考研,把考研作为第二次高考,考进名校,实现身份的转变。这貌似激励学生上进,但是,这种教育却是偏离学校的办学定位的,这些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却变为以学历为导向。



在学历导向下,不少学校就围绕考研组织教学,学生也只关注考研科目的学习。调查显示,有的地方本科院校选择考研的学生超过90%。很多学生表示,除了学习几门考研科目内容之外,大学里没有学到什么。



这是应试考研的必然结果:围绕考研的教学,让所有考生都考研;边缘化非考研科目教学,可提高考研科目成绩,然而却影响整体本科教育质量,以及研究生生源质量;只学考研科目,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考研变为他们“最适合”的就业避风港,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



对于“考研难”,应该“知难而退”,理性规划。所有本科生都要考研,这绝对不是教育的正常态。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以及大量的教育浪费。近年来,有不少人建议缩短基础教育学制,让年轻人更早进入就业市场,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可是,本科毕业之后的共同选择是考研,怎么加快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我国就业市场真需要那么多的研究生吗?



要引导学生理性考研,关键有二,一是所有高等学校坚持自身的办学定位,尤其是体量最大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回归职业教育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给学生完整的高质量本科教育,而不是把学生都“教育到”走考研这条路。



二是必须扭转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治理社会存在的学历高消费现象。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考研,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不想考研,也“被迫营业”考研获得一纸文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要拿出切实措施,治理学历歧视、遏制学历高消费。




本文原载:澎湃新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qmxchina.com/post/510.html

标签: 考研信息
分享给朋友:

“考研过300分难吗(数一英一考研300分难吗)” 的相关文章

2022考研最新消息有考生弃考的吗(2022考研弃考总人数)

2022考研最新消息有考生弃考的吗(2022考研弃考总人数)

文/学个习 为了考研,️到“头秃”是真的吗?一直以为“考研复习,学到头秃”,只是一句玩笑话。 直到看到网上的一个关于“大学图书馆保洁阿姨扫出满簸箕头发”的小视频后,终于有点“emo”了。 下面,是来自视频的一张截图。 这个视频是距离2022考研初试40多天的时候考生拍的。 然后,也看到很多考生纷纷留...

考研真的比直接就业好吗(考研和就业的差距)

考研真的比直接就业好吗(考研和就业的差距)

看完一组数据,我们可能会瞠目结舌: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是201万;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是238万;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是290万;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是341万;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是377万;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是457万! 那么问题来了:考研报名人数逐年飙升,到底是学历内...

考研经验分享技巧(史上最全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经验分享技巧(史上最全考研经验分享)

八月已至 备战考研的同学们都在向着目标奋进 暑假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机会 传传今天邀请了几位成功“上岸”的同学 快来一起听一听他们的考研学习经验 林舒琪 人文学院 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考取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专业 面对庞杂的专业课内容,林舒琪习惯将知识进行分类,按照传播学类、广告学类等分别...

考研倒计时听听他们怎么说(考研倒计时一个月的真实感受)

考研倒计时听听他们怎么说(考研倒计时一个月的真实感受)

不知不觉中 距2022年考研只剩一个月 看着日历一天天翻过 100天……60天……30天 过去的日子里,你努力奔跑 现在即将靠近终点 是期待?是紧张? 考研是什么? 对别人而言,是普通的几天 对自己是长达数月或几年的埋头翻山 是日复一日的早出 也是日复一日的晚归 天刚蒙蒙亮, 你们便匆忙走出宿舍 教...

考研初试通过了复试要注意什么(考研初试和复试通过后还需要什么)

考研初试通过了复试要注意什么(考研初试和复试通过后还需要什么)

初试注意事项清单来了 距离初试之后的“小解放”又近一天了,想想是不是有些小激动呀~ 接下来的这7天,除了备考,是时候准备考场的一些东西了,比如准考证(多打印几份),健康承诺书(注意你考点要求是只交一张,还是每场考试都交),身份证保管好,健康码申领,准备文具等等。 提醒:把这些考试要用的东西,找出来,...

学历贬值还有必要考研吗(考研学历缩水严重吗)

澎湃新闻记者 钟煜豪 2022年考研国家线已于此前陆续公布,引发的争论延宕至今。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梳理,与历年国家线相比,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相较2022年A区学硕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甚至上涨15分,教育学、法学上涨14分;A区专硕审计、体育、文物与博物馆...